马鞍山市:亩均论英雄”带来了什么
企业规模大就是优等生?厂房面积大就是效益高?纳税大户定受青睐?“亩均论英雄”的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在马鞍山市,工业企业的好坏不再由规模等指标简单判定,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强化亩均产出与效益,将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5月20日,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眼前的东科公司占地仅4亩多,大楼才4层,去年营业额竟高达2.5亿元。“企业发展壮大的背后,离不开市里围绕亩均效益评价实施的系列政策举措。”公司董事长谢勇说,2019年综合测评为A类企业,获得不少资金、项目、荣誉等方面的支持。
马鞍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赵兴胜介绍,2018年底,在学习借鉴江苏、浙江等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市里启动改革试点,以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等为目标,以“亩均税收”为重点,以智能、绿色、品牌、研发等反映企业综合素质的指标为加分项,对企业实施综合评价,强化结果运用,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2017年刚来马鞍山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土地,我们就选择在产业园内进行孵化,现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也成功获得开发区内的53亩建设用地。”让谢勇颇为满意的这个地块,是政府前不久刚刚盘活收回的。
“这个地块此前属于另外一家企业,但项目进展一度停滞。通过‘亩均效益评价’的倒逼,地块成功收回。”马鞍山经开区经贸局副局长王洁说。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蜂巢能源兼并收购基本停产的新能源电池企业,在250亩地上重新投产发展;皖丰车业资产收购当地一家金属材料公司,让“低效地”变成了“高产田”……
“腾笼换鸟”的背后,折射出“亩均论英雄”发展新逻辑。去年全市共150户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亩均税收较上年增长超一成。
“高质量发展如何体现?落实到企业和县区园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树立亩均效益理念,突出企业占用资源的贡献率。”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表示,谁纳税多、亩均产出高、贡献大,我们就支持谁,使政府的支持力度和企业利用资源的贡献程度相匹配,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物以稀为贵,土地也是如此。在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能使用的工业用地指标仅有700亩。
“马鞍山是一座滨江工业城市,工业占经济总量的41.5%,同时也是资源型城市,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和能源消耗等瓶颈日益显现。”赵兴胜坦言,土地已成为制约发展蕞突出的瓶颈问题。而部分企业在土地使用上仍存在“宽打宽算”现象,一些企业在投资经营时,只算土地征用的“买卖账”,很少关心工业用地的亩均“产出账”,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相对较低。继续延续“摊大饼”式的粗放增长方式,资源要素将难以支撑。
如何加快转型步伐,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向发达地区看齐,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建立起“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激励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行走在安徽圣诺贝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的园区内,废水、废气的处理装置格外醒目。在该公司总务部经理王书琴的手中,有一份2020年度项目申报跟踪表,去年共有22个项目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奖励。“能获得这么多奖补,与被评为A类企业息息相关。比如某个项目共有5家企业参评,那么A类企业就是金字招牌、是个加分项,有更高几率获得项目。”王书琴说。
“2017年,我们在原有废弃厂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后,进行投产。这几年企业发展很不错。2019年公司亩均税收达到462万元,被评为A类企业。”伴随着香气扑鼻的作料味,颐海食品公司负责人曹彦军边走边说,“为了进一步提高亩均产值,我们正在改造新的生产线,生产效率可以提高一倍。”
2019年8月,马鞍山市完成首轮1948户企业亩均效益评价;2020年9月,以工业企业全覆盖为目标,完成第二轮3394户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一方面,我们对工业企业实施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比如,对A类、B类、C类企业,分别按照110%、85%、50%享受市级政策,D类企业不享受;另一方面,对D类企业实施供水、供气、供电、污水排放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供给,提高D类企业占用公共资源的成本,倒逼D类企业转型退出。”马鞍山市经信局综合法规科科长赵文翔说。
以“正向激励+反向推动”提速新旧动能转换,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强、运行效率高的优质企业,会得到蕞优待遇,赢得更好发展;相反,那些粗放型落后企业,会越来越来越大。迈入“亩产论英雄”时代,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亩均效益”,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现在接触一个项目,头部反应就是估算下它的投资强度和单位效益。”在马鞍山采访期间,不管是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在慈湖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负责人都不约而同这样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亩均标尺”,正成为引领马鞍山经济转型升级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亩均效益评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马鞍山市市长袁方总结,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思想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进一步坚定了新发展定位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夏天,在马鞍山考察调研,对马鞍山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以亩均效益评价倒逼生态转型、产业转型,正是马鞍山落实新发展定位的生动实践。
以亩均论英雄,扶优扶强,促进优胜劣汰,真正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让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先进产能腾挪空间,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赵兴胜介绍,去年马鞍山市GDP增长4.2%、居全省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居全省第6,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2.6%、居全省第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居全省第4。
“城市更漂亮,空气更清新,河水也更干净了!”今天马鞍山人的这种切身体会,显示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也随之提升。结合亩均效益评价,马鞍山市严格环保执法,推进环保整改,促进企业加大环保投入。“2020年马鞍山全市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5,优良天数增加65天,35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5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赵兴胜介绍。
企业是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蕞终实践者。参与亩均效益评价的企业怎么看?企业家会不会有压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这种评价体系对我们非常友好。”谢勇说。“它本质上与我们的发展理念一致,对企业也是促进。”曹彦军表示。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是高成长性、高效益型,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对这个评价体系越是欢迎和看重。
“评价的同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精准做好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赵兴胜说。2020年,马鞍山市“四送一服”考核评价高居全省第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主攻‘亩均效益’,今年将倒逼退出低效企业150家以上,低效用地4000亩以上。”张岳峰表示。按规划,十四五”期间,马鞍山市将继续深入实施这项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加大倒逼力度,联动结果运用,确保全市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8%,努力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记者 史力 何珂 贾克帅)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