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标准地”改革20版正式出台
12月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承良杰通报了我市打造“标准地”改革2.0版相关情况。
作为全省“标准地”改革唯一试点城市, 自2020年3月起,马鞍山市围绕打造“四蕞”营商环境、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助力产业升级突破,按照“先试点、后全面”的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高效实现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累计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92宗5922亩,占全市同期新增工业用地数的66%。自2021年起,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已实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其他产业用地集中区亦逐步推广“标准地”模式出让。我市“标准地”改革入选全省2020年十大改革案例。
在近两年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探索实践基础上,我市积极学习借鉴沪苏浙地区成功做法、广泛采纳企业意见建议,制定并于12月16日正式印发《马鞍山市深化“标准地”改革(2.0版)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出前期改革中存在的16个问题,按照“事前做评价定标准、事中作承诺定服务、事后定政策强监管”三个阶段,通过细化十二项工作措施来实现“标准地”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的“三即”目标,打造马鞍山“标准地”改革2.0版。
一是扩大“标准地”出让范围。全市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仓储、商服、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鼓励对已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的企业投资改、扩建项目执行“标准地”制度;鼓励将“标准地”指标纳入司法处置程序的存量工业用地使用权拍卖条件。
二是动态优化区域评估成果。对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完成的“九评合一”区域评估成果进行动态优化,行业主管部门提前介入、模拟审查,有效应用到项目地块出让。
三是合理构建指标体系。根据园区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准入要求、行业发展特点等,合理确定共性指标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和招商成果,编制差异性指标体系。市辖区在地块出让前,完成“标准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交通影响预评价,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一是编制“标准地”招商产业地图。围绕打造“1+3+N”产业集群升级版,编制产业用地招商地图和说明书,实现园区对标招商、企业对标拿地。与拟入驻企业方提前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提前明确投资强度、税收、开竣工时间、达产时间,根据确定的服务模块实现各项审批环节服务前置,形成双向约束机制。应用“多测合一”平台,探索实行“一码管地”工作机制。
二是地块收储实现“三净地”。依据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按照地上净、地下净、权属净的“三净”标准进行地块收储。根据发展需求,各载体应提前完成一定数量的地块储备。按“标准地”模式出让的地块,出让前实现地块通水、通电、通路、通讯、排水和场地平整等建设条件。
三是完善供地前审查机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部门会审会对“标准地”供地的审查作用,对拟供“标准地”事项区域评估结果、控制指标等事项进行复核审查。对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以外的地块,部门预审确认控制指标体系,会审会联合会审后纳入“标准地”管理。
一是实施快速审批制度。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建设,优化“标准地”项目审批流程,各部门提前介入、做好模拟审批,实现“成交即发证”。
二是实施模块式定制服务。按照不同企业需求和产业类别差异,对照“标准地”成交、交地、竣工三个阶段,围绕“交地即开工”目标,推行可选择的4种模块式定制服务,由企业自由选择每个阶段所需的办证和服务类型,从而实现政府部门的前置服务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三是实施全程代办服务。健全完善“标准地”项目辅导服务机制,建立覆盖项目审批、竣工验收、达产复核等环节的跟踪服务机制。推行全程代办服务,开设涵盖园区代办员、招商部门、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勘查单位的七方“微客厅”,为报建项目定制个性化服务,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能在群里头部时间得到解决反馈,做到与投资企业委托的单位有效沟通,实现“交地即开工”。
一是完善竣工达产联合验收。全面梳理“联合验收”事项,完善竣工、达产联合验收流程,将建设工程质量验收、消防专项验收、规划核实验收、人防验收等验收和不动产登记提前介入,通过部门联合、提前预审、容缺办理,切实提高竣工达产验收和不动产登记的工作效率,以达到竣工即验收、验收即登记(《不动产权证书》)的双重服务目标。
二是建立“标准地”信息系统。建立“标准地”的地块收储、区域评估、指标确定、会审会议、供地、发证、开工、竣工等项目全过程信息系统,实现与发改部门项目审批系统、住建部门建设工程审批系统、经信部门亩均效益评价系统以及开发园区载体、投资企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双向约定的实时跟踪,并与信用体系有效衔接。
三是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立足于“政企互信”的原则,通过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构建政府部门和企业方的双向约束机制。项目达产复核后属于亩均效益评价范围的,按照相关规定参加评价并严格落实结果运用政策措施。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