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741亿!合肥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涉及高新、新站、肥东、吴山
原标题:总投资741亿!合肥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涉及高新、新站、肥东、吴山...
其中,合肥参加省第二批集中开工项目90个,总投资74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5亿元,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正加紧动工。
在合肥市此次参与的90个项目中,制造业项目58个、占64%,总投资578亿元、占比近80%,亩均投资715万元。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位于合肥高新区。基地规划占地876亩,将建设科大讯飞总部、生产制造厂区、人工智能国家级开放平台、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未来可容纳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约15000人,成为集核心技术研究、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企业集聚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
项目土地已完成摘牌,首开区已于今年4月1日开工,计划年底前完成部分研发楼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4年底前竣工。
中国建材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园位于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项目占地1050亩,建成后将引进多家建材装备头部企业,达产后预计年产高端钢结构产品15万吨、建材装备4000台套等。
项目4月开工,计划2023年12月31日竣工,目前现场临时用电、临时用水已接通。
优信二手车整车再制造工厂已在长丰县吴山镇工业社区开工,将建设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再制造工厂等,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再制造车辆10万台车。
电子级聚酰亚***膜材料项目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首开区已于4月1日开工,预计2023年3月竣工,达产后可实现年产柔性显示用聚酰亚***膜20万平方米等。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填补国内电子级聚酰亚***膜材料的产业空白,为京东方、维信诺提供本土化配套,保障合肥“芯屏”产业关键材料战略安全。
3月18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合肥未来15年重点发展方向定了。
1、合肥发展重心南移,骆岗公园成为未来15年举全市之力发展的重点。天鹅湖、老城、东部新中心、滨湖,围绕骆岗形成了一个重点发展圈,将集聚高端公共服务设施。
9大副中心:运河新城、蜀西湖、空港中心、庐阳北部、北城、经开、少荃湖、肥东和睦湖、肥西
18大片区中心:包河、淝河、卓越城、柏堰湖、蜀山东、高新、运河南部、紫蓬、潭冲河、紫云湖、长临河、肥东老城、淮海大道、王岗、电机厂、三十头、科学片区、北城
2、新城崛起:东部新中心地位再拔高,与天鹅湖、老城、滨湖同级,蜀西湖与运河新城、少荃湖同级。
3、合肥发展目标再拔高,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打造成全国典范城市、全球科创枢纽。
4、到2035年合肥人口将超1300万人,意味着未来15年中每年要增加约24万人。
5、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此前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中,也提到三县与市区一体化,不过后面还有一句“谋划推进县改区”。
6、滨湖科学城范围内成合肥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产业意味着未来重点建设。新站布局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空港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经开布局新能源汽车,高新则是量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一系列产业。
7、重视科研,高新的量子中心、中国声谷,运河新城的未来科技城,庐阳科学岛是重点科创平台。
8、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将建成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提速建设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六大发展带。
按照《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介绍,其余规划如下:
现状概况:合肥市域“七人普”常住人口937.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2.3%。2021年合肥市 GDP11412.8亿元。
规划范围:合肥行政辖区,包括4个区、4个县、1个县级市,国土面积11445平方公里。
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引领全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巢湖治理与修复。
至2035年,以“创新引领的全国典范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为发展愿景。
预测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 实际服务人口超过1500万人。居住在各级城镇的人口 超过1200万人,占93%以上。
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中心引领:高品质建设中心城区,构建“一核四心”钻石型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高起点规划建设骆岗公园,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
两翼齐飞:做强以高新区、经开区为引擎,以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西部运河新城、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庐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西部增长翼;做大以新站高新区、东部新中心为引擎,以下塘产业新城、肥东产业新区、合巢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东部发展翼,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多极支撑:按照中等城市标准,提升巢湖城区、长丰县城、庐江县城等承载能力,打造市域三大副中心。
岭湖辉映:以巢湖为核心、以江淮分水岭为屏障,构建蓝绿交织、山水交融的全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格局。
将巢湖城区、庐江县城、长丰县城建设成为合肥市辐射皖江、带动皖北的桥头堡;
支持下塘、合巢、合庐三大产业新城做大做强,打造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中小型城市,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塑造“1412”城市中心体系,高质量建设一核四心的城市主中心、十二个城市副中心(其中中心城区九个城市副中心),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 公共服务网络。
传承经典的“环城公园”建设模式,在城市内部依托南淝河、十五里 河等主要河流,串联重要节点,打造城市新“翡翠项链”,成为未来城市蕞靓丽的风景线、全球科创枢纽
以滨湖金融区、高新区基金集聚区等为主载体,打造“科创+产业+金融”生态圈。三区:
两廊:深度融入G60科技创新走廊与沪宁合产业创新走廊 ,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打造全国航空客运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通江达海、联系江淮的区域性航运中心,国家铁路枢纽,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长三角西翼公路门户枢纽。
加强合肥与长三角城市高铁联系通道建设,建设1小时覆盖全省、2小时紧密联系长三角的高铁网络,协同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长三角-成渝主轴线,以高铁为重点加强区域基础设施联通,打通向西快速通道,加密向东通道,推进
,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建设合芜(马)廊道,打 造贯穿合肥城区—巢湖城区—芜湖(马鞍山)城区的区域创新走廊,注重创新功能和特色发展。促进合宁芜马港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港口内联外通行动,打造长三角江河联运引领区。
推动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合肥新站高新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巢经开区等高水 平对外开放。培育发展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
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海关监管场所和对外平台建设。
形成瓦东干渠、合蚌路、紫蓬山、浮槎山、江淮运河和兆西河六条现代农业产业廊;
董铺-大房郢水库、紫蓬山、牛王寨山、雾顶山、银屏山、浮槎山、公安山等多个生态源;
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店埠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西河、裕溪河、柘皋河、 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等多条河流廊道。
为意境,以“湖乡湿地”为特色,以“以农 造景”为手段,塑造高品质自然景观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环湖地区特色景观风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