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不停蹄”到“一马当先”
图为蒙牛乳业(马鞍山)有限公司(资料图)。
姑山铁矿露转井项目现场 记者 储灿林 摄
2020年3月,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
在“标准地”改革创新实践中,马鞍山市抓住土地这一核心要素资源,找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点,推进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精准对接、高效配置,以“带标出让”为小切口,撬动项目全生命周期治理大变革,将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治理效能,不仅推动了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省提供了可学可鉴的马鞍山样本。
发展的背后,是用心绘就的“上扬曲线月在马鞍山经开区、慈湖高新区和郑蒲港新区开展“标准地”改革试点,到2020年7月全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再到2021年12月“标准地”改革实现由1.0到2.0版本的升级……近年来,马鞍山市不断推动“标准地”改革做法向更早更新处探索、服务向更快更优处迈进、领域向更广更深处延伸,实现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出让“标准地”项目129宗9122亩,占全市同期新增工业用地数的74%。
土地,是影响项目建设的核心要素资源。施工期短、建设项目评估时间长等因素,也会导致项目成本相对较高。如何实现土地“即供即用”,“标准地”改革备受期待。
2020年3月,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马鞍山市加快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探索试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通过标准化工业项目用地条件,优化审批监管流程,加速工业项目快速落地,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
“工业用地带着指标出让并非新鲜事,但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则是在‘标准地’改革中首次亮相。”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科科长李珊珊看来,改革的蕞大亮点是蕞大限度降低制度******易成本,规定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完成所涉及行政审批的所有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这一阶段的改革,以“事前定标准”为关键程序,整合以往的碎片化改革,将企业投资项目看作“一件事”,而不是分散的各个环节,以整体化的思维来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减少各个环节中由政府造成的不确定性。
总投资20亿元的中电泰日升精密结构件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210天;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鲜奶项目,从主体工程开工到竣工投产仅6个多月……在“标准地”改革的推动下,一个个工业项目落地开花、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2021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
尽管马鞍山市“标准地”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且享受诸多红利,在实践中,仍有企业反映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经过广泛调研和“把脉问诊”,我市决定升级“标准地”改革,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有解思维,推动“标准地”2.0版的建设。
“相较于1.0版,马鞍山‘标准地’改革2.0版将通过‘事前做评价定标准、事中作承诺定服务、事后定政策强监管’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实现‘标准地’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在2021年12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承良杰的话语掷地有声。
“得益于‘标准地’改革,成交即能领证,快捷简便的流程让我们省心省时省力,为马鞍山速度点赞!”今年4月15日下午,摘得土地当日,安乐机械一体化生产线项目经理袁业汉接过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忍不住点赞,“这可比一般进展提前了至少两个月。”
“当初企业来马鞍山,就是为了尽快开工。”袁业汉回忆说,企业订单亟待交付,由于原厂房产能不足,规划异地新建、扩大产能,“听说马鞍山在推行“标准地”2.0版且把“主动权”交给了企业,我们可以自主按需选择定制模块,确保项目推进速度,这给我们了一颗‘定心丸’。”
袁业汉提到的“定制模块”就是“标准地”2.0版中的“重头戏”。
在《马鞍山市“标准地”2.0版出让模式服务指南》中,记者看到,从立项到竣工,项目可以划分为成交、交地、竣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设有不同模块,分别对应不同的服务类型、企业承诺和进程快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评估,选择模块化定制服务。
可以说,“标准地”2.0版出让模式,是基于“政企互信+政企守信”。政府提供“标准地”和蕞优蕞快服务,项目投资方承诺出让后严格按照出让公告相关要求建设、竣工、投产达标等,双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动项目落地建设。
此时的出让模式已不是单纯的追求每个环节的时间压缩,而是在规划设计、土地出让、证照办理等环节,围绕企业的需求,定制式高效推进各环节运转,确保为企业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服务。
“模块化、可选择、定制式”成为其蕞亮眼的标签。
与此同时,“标准地”2.0版还创新全程代办服务,由园区会同施工、设计、监理、勘查等七方打造网上“微议事厅”,为项目全链条在线会商解决堵点、难点。“我们实行‘一个项目一套专班’提前介入对接,确保企业拿地即可进场施工、开工即有专班保障。”马鞍山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柳说。
4月22日,阳光刺烈。沿着蜿蜒的015县道一路向南,车停至姑山铁矿露转井项目现场。刚一下车,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便传入耳中。井架之上,卷扬机正在转动,人员、物料正通过回风井有序上下。
“由于露天资源已开采殆尽,我们转为地下开采,深挖铁矿资源,亟须在距采矿中心一公里外的高处建设完成回风井项目,以保障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姑山铁矿露转井项目办主任王增光介绍,该项目地块已于今年2月正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这也开创了马鞍山市“标准地”改革服务矿山用地的先河。
矿山用地取得出让“身份证”,得益于马鞍山市“标准地”改革2.0版的“扩面升级”。
在“标准地”改革探索中,马鞍山市不断丰富创新改革内容,“延伸”已经成为新的关键词。
头部个“延伸”是将“标准地”产业类别,从工业拓展至生产性服务业。有序扩大“标准地”范围。在实现新增工业用地全覆盖基础上,向存量用地延伸。对已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的企业在改扩建项目用地和司法拍卖存量用地等方面引入“标准地”。同时,向仓储、商服等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第二个“延伸”是将“标准地”关口前移,向招商阶段拓展,密切衔接“双招双引”。围绕“1+3+N”产业集群,编制产业用地招商地图和说明书,结合亩均效益评价指标,明确投资强度、能耗等要求,实行“一地一指标”,与企业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实现园区对标招商、企业对标拿地。
“我们将持续推动‘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完善覆盖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生产运行四个阶段全流程监管体系,进一步抓好供地后半程,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科工作人员肖军介绍,“标准地”2.0版将结合亩均效益评价,严格落实结果运用政策措施,倒逼提升土地“含金量”。
据悉,“标准地”2.0版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共供应“标准地”项目40宗3575.8亩,已实现工矿用地100%“标准地”出让。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任德玲 通讯员 刘中平 彭彩梅
马鞍山市开展一轮常态化疫情防控免费核酸检测
和县大力开展非煤矿山安全宣讲教育活动
马鞍山市深化林长制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重大人才项目可享受“一事一议”支持
《促进制造业三年倍增若干政策》解读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 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共分担、一起扛,看战“疫”中的企业担当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