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鞍山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一江清水万重山丨安徽马鞍山:刚柔并济绘就一江碧水新画卷

admin6个月前 (09-26)马鞍山产业信息53

  马鞍山,因钢而兴盛,因水而柔美。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这座“刚柔并济”的城市一“马”当先,以生态向绿、发展向新为笔墨,绘就一幅“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时代画卷。

  7月11日—12日,“一江清水万重山”采访团来到这里,沿着马鞍山7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感受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魅力。

  “我们家的渔船原来就停靠在那里。”站在薛家洼观江平台上,顺着上岸渔民陈兰香手指的方向往前眺望,入目的是悠悠江水和水生树林茂盛的绿。

  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是长江马鞍山段钢厂、化工厂、码头等的聚集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的薛家洼,绿意盎然,草木清新,即便下着雨,依然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游玩驻足。

  从昔日“脏乱差”到如今“美如画”,薛家洼生态蝶变的背后,是马鞍山“铁腕治江”的决心。

  2019年,马鞍山以长江生态环境整治为主题,以薛家洼为突破口,启动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全市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56家,清退长江岸线多亩……通过集中治理和生态修复,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马鞍山长江岸线,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滨江风貌。

  “我家就是那时候上岸的。家里拆解了5条渔船,获得政府补助24万余元,搬进了现在的房子。”陈兰香告诉记者,虽然当时上岸了但心里还是“漂着”,不知道未来靠什么生存。直到在当地政府帮扶下,和其他8户上岸渔民成立了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陈兰香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岸前,陈兰香是无名无姓的渔民“三姑娘”,每天的生活是和丈夫起早贪黑打渔。上岸后,陈兰香不仅完成了改名、创业的蜕变,还学习了经营知识,并一步步成长为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她不仅带领其他渔民一起富“口袋”、富“脑袋”,还主动投身长江护渔、水资源保护等公益性活动。

  “我们打了一辈子渔,对长江的感情是很深厚的。”陈兰香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张周华上岸后成了一名护渔员。如今偶尔回到薛家洼看看长江风景,水清了、岸绿了、鱼多了。“蛮高兴和自豪的,我们上岸渔民也出了一份力。”

  五年来,长江马鞍山段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长江刀鱼种群已恢复至禁渔前的4倍。今年4月,长江马鞍山段首次发现野生中华鲟的身影。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薛家洼的生态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以陈兰香为代表的上岸渔民依旧在续写着这个故事。

  离薛家洼不远处,一片翠色掩映中,是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连绵起伏的厂区。

  我国头部个车轮轮箍厂、头部套高速线材轧机、“中国钢铁头部股”(A+H股上市公司)、头部条大H型钢生产线、头部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先后在这里诞生。

  作为一家老钢铁企业,“百炼成钢”的品质让它绝不止步于此。

  今年元月首日,我国头部列整列装用国产高速车轮的“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G364次从武汉驶向天津,马钢研制的高铁车轮首次进入中国高铁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目前,马钢高速车轮正在接受60万公里载客运用测评,已安全稳定运行超过50万公里。

  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加工精度高,高速车轮的研发与生产涉及50多项关键技术,是世界公认的工业制造“金字塔尖”。“一节高铁车厢重达五六十吨,每对车轮承重达十几吨,长期承受高频循环应力,这对车轮材料的纯净度、强韧性、尺寸精度、耐磨性等都有严苛的技术要求。”马钢交材现场技术主管翟龙向记者介绍,为中国高铁穿上这双“跑鞋”,马钢用了20多年。如今,马钢不仅掌握了高铁车轮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还形成了先进稳定的生产制造能力。

  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智能工厂车轮生产线

  马钢车轮之所以能创新制胜,也离不开马钢集团多年来在数智转型升级上的探索。“我们拥有从炼铁、炼钢到车轮制造的全流程一体化生产线,全流程一贯制质量管控模式,保证了马钢车轮原材料的纯净度和成品车轮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翟龙解释道。

  走进被称为“蕞强大脑”的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超大显示屏上实时变动着制造、物流、环保等数据,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百道生产工序在这里一“幕”了然。

  近年来,马钢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以绿色化践行生态优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了100多个“三治”项目,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固废不出厂”。马钢成为安徽省头部家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马钢股份荣获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称号、中钢协首批“双碳蕞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

  从“绿色智造”到“制造绿色”,如今,钢铁丛林处处绿意葱葱、生机勃勃。

  在长江岸线的另一边,与马鞍山主城隔江相望的,是八百里皖江北岸万吨级深水港——马鞍山郑蒲港。

  设立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建成长三角首个铁水联运工程……建设10余年来,这座“年轻”的港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正快速成长着。

  走进郑蒲港码头,巨大的龙门吊升降腾挪,航运货轮来回穿梭,一批批货物从这里开启或结束“飘洋过海”的旅程,发往各地。“我们会根据每天的订单量具体分配人员与设备,确保港口24小时上下货物顺畅。”安徽省郑蒲港务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徐征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郑蒲港码头完成吞吐量127.45万吨,同比增长25.94%;其中集装箱4.29万标箱,同比增长76%。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望达300万吨。

  在郑蒲港码头繁忙运行时,3公里外的安徽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正在进行仓储调配,一箱箱从美国运来的苜蓿牧草逐一登记入库,一台台装配完成的白色家电“整装待发”,准备运往郑蒲港码头堆场。“这些‘安徽造’的家电是我们的主营业务,通过陆改水,从水路到上海洋山港,再从洋山港‘乘坐’远洋货轮到达北美、南美等国家。” 安徽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梁向记者介绍,得益于郑蒲港综合保税区和郑蒲港码头“区港联动”的优势,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已实现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

  安徽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仓储区。受访者供图

  “借船出海”的同时,郑蒲港也不忘扩大内陆“朋友圈”。2020年,郑蒲港铁路专用线建成,融入皖江地区铁路网,辐射和县、马鞍山市、合肥经济圈等地区。“郑蒲港铁路专用线已具备开展铁水联运、连接中欧班列的基础。”马鞍山郑蒲港铁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建文介绍,近年来,由中铁二十局运营的郑蒲港铁路专用线业务逐年攀升,为进一步发挥“铁水联运 通江达海”优势铆劲发力。

  依江而建,向海而兴。立足皖江北岸“头部港”的资源禀赋,郑蒲港正锚定“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贸”目标,全力打造长三角江海联运中心和区域性全国性物流枢纽。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任虹 柏丽娟 郭凯伟

  (本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马鞍山,因钢而兴盛,因水而柔美。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这座“刚柔并济”的城市一“马”当先,以生态向绿、发展向新为笔墨,绘就一幅“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时代画卷。

  马鞍山,因钢而兴盛,因水而柔美。在长三角一体...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举报电线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苏ICP备07000608号

  国新网许可证3212006001号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20110153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YPEhtmlhtmlheadmetacharset=UTF-8metaname=viewporttitleid=title

YPEhtmlhtmlheadmetacharset=UTF-8metaname=viewporttitleid=title

  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园区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多地区企业的投资。园区地理交通条件优越,区内交通四通八达,道路宽敞平坦。园区坚持按照“规划先导、基础先行、内外资并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外向型、高起点”和“持续、快速、安全、健康”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园区原料丰富、设施齐备、物流便捷和贴近市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稳...

上海媒体关注我市驰援上海疫情防控

上海媒体关注我市驰援上海疫情防控

  据上海电视台报道,来自马鞍山的流动核酸检测车现身静安区某检测点,在车上马鞍山医疗团队组成的应急小分队披星戴月,24小时高效率地进行核酸检测工作。   据澎湃新闻报道,马鞍山满载40吨抗疫物资的货车一路向东、星夜兼程奔向上海长宁区。   同饮长江水,马鞍山与上海源远流长...

中兴新地(马鞍山)产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中兴新地(马鞍山)产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开工仪式上,高建彬首先致辞说,自2019年和郑蒲港新区开始接触以来,得到了郑蒲港新区的大力支持,新区高效、敬业、踏实的工作作风让人深受感动,相信中兴新地在新区的各个项目都能够顺利展开。他同时表示将通过中兴新地项目,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落户郑蒲港新区。   喻世功在致辞中说,中国十七冶集团在郑蒲港先后承建了金蒲电子产业园、综合保税物流加工一期、C...

了不起!全国57名马鞍山这个园区又双叒叕上榜了!

了不起!全国57名马鞍山这个园区又双叒叕上榜了!

  11月26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   (全国156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100强名单   2002年5月,慈湖高新区前身慈湖工业园成立。   2003年7月,被认定为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基地。   2006年4月,慈湖开发...

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马鞍山这个园区“马不停蹄”在行动…

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马鞍山这个园区“马不停蹄”在行动…

  作为与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无缝对接的产业园区,慈湖高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优势突出。近年来,坚持开放联动,用心用力打好创新牌、南京牌、服务牌, 加速融入“长三角”,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在思想观念、承接产业转移、高校院所合作、大气、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共建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等方面   对接苏浙沪,发展观念要跟上。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难得机遇,对标先进,慈湖高新区...

前8月马鞍山市工业经济实现两个“全省头部”

前8月马鞍山市工业经济实现两个“全省头部”

  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走智造强市之路,按照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的路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智造强市。1—8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3.5%,居全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0.85亿元,同比增长60.3%,较全省平均增幅高38.7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1位。   9月28日,马鞍山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成立,通过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前十月马鞍山市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前十月马鞍山市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11月23日,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以更高标准、更实措施、更大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省7.6%,居全省第4位。   工业是马鞍山经济的“压舱石”。...

北交所开市!一大波红包在飞“专精特新”奖励政策集锦(收藏)

北交所开市!一大波红包在飞“专精特新”奖励政策集锦(收藏)

  和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企业“更早、更小、更新”,上市满一年后,符合条件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可以转板沪深交易所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资本市场体系。   据了解,北交所首批上市有81家企业,涵盖25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作为北交所重点服务的一个企业集群,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今天来盘点一下相关政策支...